视频剪辑 李碗容
摄影记者 黄士峰
(资料图)
5月31日晚,“听,心灵在歌唱”合唱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唱响,来自武汉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,用天籁之声庆祝六一儿童节。
好老师如群星闪耀,照亮孩子人生之路。本次音乐会也是“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”的系列活动之一,是“师生家校社”共同呵护孩子美好未来的一次生动体现。
一个好老师带动一群好老师。在武汉盲校,由“全国最美教师”张龙引领的“心灯”教师团队,就是帮助这些折翼天使圆梦的点灯人。
“心灯”教师团队部分教师与盲童学生合影(前排右二为张龙)
让天使的声音被世界听到
官方授权改编版《思乡曲》、毕业生原创歌曲《暖》、阿卡贝拉《国家》、师生对唱《如愿》……在琴台音乐厅的聚光灯下,武汉盲校“六点天使”艺术团带来了13首曲目的表演。
“听,心灵在歌唱”音乐会现场
“六点天使”艺术团是张龙在2013年创立的,十年后的今天,已发展成18个艺术社团、2个体育社团,学校大部分盲童至少能掌握两项乐器。“心灯”教师团队还积极引入湖北广播电视台经典音乐广播等社会爱心力量,共同为盲生搭建舞台。
张龙和艺术团的孩子们
“一个人走100步,不如带动100个人走一步。”张龙说,把艺术团真正办成盲童心灵的港湾,仅靠她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。十年来,有一大批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无私付出,比如全程指导本次音乐会的严东奎、李慈文、吴梦园等音乐人。平时,武汉盲校的众多老师也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绝活,牺牲业余时间教孩子们。
李炜(右一)出演家庭疗愈剧《心灯》
在音乐会现场忙前忙后的语文老师李炜,也和张龙一样,是从普通学校主动申请调入盲校的。“一开始大家不是很理解,但我觉得每个梦想都值得去灌溉。”李炜说,她将张龙视为“师傅”,在她的启发下将语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,让更多孩子“看到”不一样的世界。
2022年,在武汉市经典诵读比赛中,李炜和团队伙伴李娜指导盲生田彬楠、林俊,凭作品《诗意中国》获得了市级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。“我们的孩子不比在其他学校的孩子差,理解能力、节奏感以及语言表达都很好。”李炜说,这和在校园里日复一日的艺术熏陶是离不开的。目前,这两名同学都已考入北京联合大学。
艺术团在上海TSP国际邀请赛上获得“四金两银”
2014年参加国际陶笛比赛,2015年登上央视全国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的舞台,2021年参加全国残疾人汇演获得器乐类金奖,2022年在上海TSP国际邀请赛上获得“四金两银”……来到武汉盲校后,李炜一直陪伴着“六点天使”艺术团的孩子们四处演出,更多时候则承担着幕后工作,她自学拍照和摄像,记录每次精彩的表演,学习新闻及宣传片拍摄脚本撰写。
张龙说,李炜一专多能,总是全情投入团队工作,甚至可以18小时“超长待机”,“正是因为一个个像她这样的老师,才能让艺术团不断登上更高的舞台,让这些看不见世界的盲童被世界‘看见’。”
让受伤的心灵被音乐疗愈
除了这场音乐会,“心灯”教师团队5月还有一次惊艳亮相——5月6日晚,家庭疗愈剧《心灯》在湖北省戏曲艺术中心首次公演。该剧真实反映了“心灯”教师团队四年来在武汉盲校开展“艺术治疗”,探索“师生家校社”协同育人的故事。
《心灯》首演剧照
2018年,韩国龙仁大学艺术治疗博士徐凤萍拜访张龙,双方不谋而合,决定在武汉盲校试点用综合艺术治疗的方式,提升盲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,“心灯艺术治疗工作室”应运而生。
张龙对两个孩子进行游戏引导
张龙介绍,团队成员主要包括武汉盲校老师、武汉音乐学院教师以及志愿者教师,共进行了8个方向研究,主要采用舞蹈、音乐、美术、戏剧、诗歌、沉浸体验、互动游戏等形式探索“艺术治疗”。
团队成员中有一对特殊的搭档——武汉盲校教师宋静芳和她的女儿易珊珊。宋静芳的课题是建立规则意识,去年,她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4名学生参与,后来又有一名学生林林(化名),因为和家长、同学经常产生矛盾,主动要求加入。
宋静芳老师
“正是从林林身上,我看到我们的尝试非常有效果。”宋静芳说,去年一共上了30多个课时,半路加入的林林融入得非常快,等“治疗”结束,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她像变了个人,身边的人都愿意跟她交朋友。
易珊珊则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,希望自己也能帮助孩子们。大学毕业后,在妈妈和徐凤萍的影响下,她专门留学韩国攻读了美术治疗硕士,并成为“心灯”团队的一名辅助治疗师。
强若老师在开展“艺术治疗”
“艺术治疗是真的很有效果。”团队中27岁的年轻老师强若,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,到了“治疗室”后就跟同学说让她先缓缓,没想到4名平时爱玩爱闹的学生都格外安静,围在她身旁静静地坐着,还不断安抚老师。强若说:“我的课程目标是帮助低年级学生提升注意力集中度,神奇的是,那几分钟的安静相处后,我身体的不适一扫而空。我想,我疗愈孩子们,也被他们疗愈了。”
郑小琨老师在开展“艺术治疗”
团队成员郑小琨介绍,为了开展“艺术治疗”,老师们都接受了长时间的培训,且都自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。所有老师都是用课余时间开展这项科研,除了每周开展两次“治疗”还要详细记录和分析每次课程。目前,团队已开展“治疗”累计约242小时,完成了约60万字的课程记录,团队研究成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。
让未知的将来被知识填充
学校不仅要疗愈孩子,更要让他们未来有宽广的路可走。
“我们来到盲校要做的头两件事情就是学习盲文和蒙上眼睛,去感知孩子们的世界,掌握和他们交流的方法。”武汉盲校教师李娜说。从教20余年,李娜看着一一批批孩子的梦想从这里启航,自己也获评湖北省优秀教师、武汉市十佳优秀党员等荣誉。
李娜老师
学医出身的李娜一直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。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晦涩陌生的医学知识,李娜下了不少功夫,自制教具就是其中一个办法。课堂上,李娜会带着学生们一起用橡皮泥等道具制作半月板等身体结构。“从孩子们的制作过程中,可以很好地检验他们有没有学透知识。做成之后,他们可以摸得到,脑海中就有画面了。”李娜说。
平常,李娜还注重跟学生们分享科学的学习方法,她自学科学记忆方法并总结归纳适合盲童的学习方法,如提醒学生们在睡前半小时梳理当天所学知识,讲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知识,引导学生做好复习等。多名同事告诉记者,时常能看到李娜在教室外走廊上单独辅导学生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李娜所带领的8届80余名盲生均以理想的成绩考入梦想的大学。从设置高考班以来,该校共有200多名盲生圆梦大学。
吴丹老师在教学中
该校数学老师吴丹说,一个个盲童都是“摸”进大学的。吴丹说,教数学最困难的是数学模型和数学图像的学习,普通孩子可以通过视觉去看,但我们只能想办法让盲生“摸”到知识。
在数学教研室,记者见到了吴丹和同事制作的数十件教具。“教具制作构思都很困难,一方面要便于触摸,另一方面有些教具还要能体现动态变化的过程。”吴丹介绍,制作一件数学教具经常要构思一个星期左右,老师们经常会蒙上眼睛,站在盲生的角度去体验。
吴丹和同事们还要给学生们出盲文数学试卷,全靠对照着盲文一个字一个字去敲。吴丹笑道,在学校除了语文老师,数学老师的盲文水平也是很高的,“我们一入校就学盲文,平常给孩子们批改习题作业也都是盲文。”
让坚毅的成长被大爱托起
很多武汉盲校毕业生都会说,自己是被爱包围着成长的。
不少学生都提起了刘馨老师。刘馨在武汉盲校已担任了11年的班主任,曾在武汉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,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、优秀团队辅导员。
“倾听”是刘馨的必修课,学生和她的聊天时长,从初接班的十分钟,到后来三小时还意犹未尽。“我们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,才能了解他们,获得信任,陪伴他们成长。”刘馨说。
刘馨老师和学生在一起
目前,刘馨所带的学生大多在企业实践学习,放心不下的她,和同学们联系得更加紧密。“我的电话、QQ、微信都是24小时在线,群里的消息也都是第一时间回复。”刘馨说,老师们也会经常到企业去看望慰问学生们。
今年1月一个晚上10点多,刘馨突然接到班上学生月月(化名)的电话,哭着说要回家不实习了。刘馨第一时间找到了月月,带着她去吃宵夜,耐心地开导。晚上,还将她带回自己家中暂住。在刘馨的开导下,月月鼓起勇气主动回到了单位继续实习。
叶召琼老师(左一)
同样是班主任的叶召琼老师说,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,当然也没有相同个性的学生。面对家境、文化、背景参差不齐的孩子,她不仅付出了责任和爱心,更付出了耐心和智慧。她相信,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做最好的自己,在他们成长的路上,需要的不是指责和批评,而是鼓励和帮助。
除了老师,盲校孩子们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,因此老师们也会引导学生学会感恩,并鼓励他们用一技之长回报社会。
武汉盲校有一支已成立10年的善为志愿服务队,学生常常跟着校团总支书记胡慧明一起前往社区,为公交司机、环卫工人、社区居民、敬老院老人等,开展盲人按摩、中医理疗、健康科普等志愿服务,因此被评为洪山区优秀志愿服务队。
今年3月,在洪山区武珞路小学石牌岭分校开展义诊服务时,学生徐思说:“我们受到过别人的帮助,所以也希望通过自己所学的东西,来为其他人提供帮助。大家很开心,我们也觉得很自豪。”
胡慧明老师带学生游览黄鹤楼
志愿服务活动能让盲生感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肯定,提升自信心,胡慧明为此几乎放弃了所有周末。她和其他老师还会组织各类活动,带孩子们去“看”世界,促进盲生融入社会。低年级的同学们每逢周末行程都安排得满满的,东湖观湖景、武大赏樱花、省博听编钟、科技馆探秘……“胡老师带着我们去了好多地方,学到了很多知识,感受到了很多温暖,很开心。”武汉盲校毕业生刘雅倩说。
(除音乐会照片外,其他照片由武汉盲校提供)
关键词:
品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