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1年九月,湘军攻下太平天国重镇安庆,太平天国唯二的生力军陈玉成部也随之土崩瓦解,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曾国藩这边。
安庆陷落,太平军的最终命运已经被决定,湘军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点。
【资料图】
这时,距离咸丰皇帝驾崩仅仅2个月。刚刚过去的"辛酉之变"仍让许多朝廷大员心有余悸。
所谓的"辛酉之变",就是在咸丰皇帝灵柩启程返京期间,东太后慈安、西太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?等,将咸丰皇帝留下的肃顺等8位辅政大臣一并拿下,随之又将他们处死或贬谪。随即,由慈安、慈禧两宫听政,咸丰帝生前的辅政遗命宣告废止。
太平天国覆灭已成定局,而清廷内部又风起云涌。在一些智者眼中,这正是改朝换代之机。
湖北巡抚胡林翼,首先到武昌找到了曾国藩。胡林翼与曾国藩同为中兴名臣之一,与曾的关系尤为密切。在恭贺曾国藩取得安庆后,胡林翼拿出一副对联,并说这是左宗棠在景德镇浮梁神鼎山所作:
"神所凭依,将在德矣;鼎之轻重,似可问焉。"
据说曾国藩看过此联,面色凝重,一语不发。原来,这下联的"问鼎"2字,正是暗示曾国藩起事夺取天下。
沉思良久后,曾国藩将"似"字改为了"未"字,以示自己绝无野心。
事后,据说湘军大将彭玉麟以及湖南名士运,也先后向曾国藩劝进,但都被其拒绝。
2年多以后,湘军终于攻陷天京,成就不世之功。
太平天国虽然覆灭,但遗留问题仍然不少,许多矛头也指向了湘军:比如,"幼天王"洪天贵福不知去向,朝廷要追查抓捕不力人员;湘军入天京时,将这里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,朝廷因此勒令湘军将缴获的财物上缴国库。
此时,随着太平天国覆灭,湘军已经取而代之,成为了清廷的第一大威胁。而朝廷也早有动作,已经派各处绿营、八旗军沿江布防,防止湘军进一步跨江北上。
据传说,当时湘军内部的高级将领们已经嗅到了朝廷有"狡兔死、走狗烹"之意,于是群情激奋,加紧了"劝进"的步伐,要求曾国藩效仿宋太祖赵匡胤,先下手为强,率领30万湘军北上夺取天下。
而曾国藩面对诸将的劝进,只挥笔写下了两句话:"倚天照海花无数,流水高山心自知!"
这上一句,出自苏东坡的诗句,而下一句,引用了王安石的诗篇。那么,曾国藩借古人的这两句话作答,究竟是何意思呢?
简而言之:江山似锦,繁花无数,但曾国藩没有兴趣!
曾国藩手握30万大军,携攻克天京之威,为何不自立为王呢?
一、曾国藩看透了人性
盛极必衰,这是万事万物的基本发展规律。
湘军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,愈挫愈勇,完成了自身素质的蜕变,终于在1864年攻陷了天京。
但繁华过后,就是衰落。此时的湘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。攻打天京的主帅曾国荃,放任湘军肆意掳掠烧杀,所得钱财不计其数。
曾国藩是一个明白人,他不会没想到过拥兵起事的严重后果。
所以,从湘军当时的客观情况出发,从他自己的内心出发,他都不会走自立为王的险棋。
为了表明心迹,他反而还主动裁撤了湘军,让朝廷对他放心。
人的一生, 既要自强不息, 奋斗进取;而必要时候,又要自我克制,控制欲望,收放自如。这就是"刚柔并济"的人生艺术。
这支湘军,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了一场"毕业狂欢"。然而这也意味着,他们马上就要各奔东西,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。
无论是湘军也好,太平军也罢,除了少数上层领导人物以外,其他人几乎都没有什么信仰可言。如果是机缘巧合,他们或许还会到对方阵营中讨生活,比如从太平军转投湘军的悍将程学启。
所以,在战争结束后,大多数人离开了原来那个腥风血雨的环境,更多的是想如何过上和平安稳的小日子。对于底层军士、将官来讲,他们加入战争,本来就是被迫的。他们打仗的目的,也是为了更好的活着。一旦有机会带着金银珠宝逃离这种生活,那是再好不过。
曾国藩洞察了人性,他知道麾下30万湘军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,也不会真心拥护他自立为王,将战争继续。
二、曾国藩了解自己
人生在世,最难的是认识自己,给自己一个清楚和适当的地位。而曾国藩在这方面,做得相当成功。
他一生以圣贤为师,又想做一番圣贤事业。他虽然拥兵数十万,但却不想做豪杰,而想做圣人。
在长期的读书和治军过程中,曾国藩始终以"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"等传统思想来锻造自己的灵魂。
他之所以要操练湘军打击洪秀全,既是对朝廷尽忠,更是为了捍卫孔孟之道。
曾国藩一生"立功"、"立德"、"立言",一生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条,和"匡时济世"的高尚情怀。他的这种所作所为,也使得他本人极富感召力和向心力。
可想而知,如果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时,一改原来忠君护国的高大形象,向王莽、董卓之流学习,拥兵自重,自立为王,那他岂不就成了最富有欺骗性、迷惑性的乱臣贼子了吗?
到那时,他麾下的30万湘军,又有多少人会真心追随他呢?
关键词:
品牌